初中組

参赛资格


  • 可以个人、学校/机构名义参赛
  • 每间学校/机构的参赛单位数目不设上限
  • 可选择个人或组队(2至6人)参赛
  • 每位参赛者只能参加一个小组

作品

 

每个参赛单位需提交一份互动式网络地图,呈现某种现象或地理特征的空间分布,并运用简单的地图阅读技巧来描述和解释观察到的分布特征。(例如:为什么某现象集中在特定区域?不同类型的地理特征有什么分布特点?)

比赛第一阶段,各参赛单位需提交互动网络地图及1分钟介绍作品的视频。进入第二阶段(决赛),参赛单位需进行汇报并展示尺寸上限为 50 x 50 x 50 厘米的实体展品。

作品內容要求


  • 适当地运用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入门网站的空间数据
  • 着眼于地图上所显示的分布形态
  • 尝试回答简单的问题,例如:「它在哪里?」、「它在哪里发生?」、「哪里是什么?」、「为什么在哪里?」、「有分布形态特征吗?」等
  • 参赛者可加插其他在空间上有关联的地图来回答问题,例如:「什么因素控制了分布形态?」或「还有什么现象的分布形态与现时的现象有空间上的关联?」等
  • 对该组别而言,空间分析并非必要。假若参赛者认为空间分析有利于解释所研究的现象的分布状态,则可自由选用

评审准则

 

评分准则

描述



内容 (30%)


  • 与主题配合度和相关性
  • 采用以地图为主的故事地图,配合图像、视频和叙述文字进行地理标记
  • 描述及解释地图的分布,恰当地采用地图阅读及理解技巧



研究质量 (30%)

 


  • 准确运用数据:适当使用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入门网站的空间数据并以简洁、有逻辑和有效的方式进行空间分析
  • 全面的观察:对地图上所观察到的分布形态及成因提供详尽的讨论及解释
  • 合理解释:在清晰明确的框架中描述所有讨论及分析
  • 逻辑表达



创意理念 (20%)

 


  • 主题的趣味性:使用具吸引力的图画、照片、短片、数据及地图
  • 展示新颖和创意的思维
  • 作品的原创性或其灵感来自其他文献的启发



整体表达(20%)

 

  • 互动地图呈现的资料清晰度
  • 汇报表现、实体展品展示和1分钟视频的演示 

决赛及颁奖典礼


入围的参赛者将会各自收到通知,并必须于汇报日向评审汇报其作品。最终的比赛名次将在颁奖典礼上公布。